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民政大家族

進入主內容區
活動花絮
110-11-30
【這是我的公園嗎?大孩子的隱憂】-110年高雄人權新聞獎「文字新聞組」優等
點閱率:119

作者:劉文茜

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將近2年,對臺灣各縣市單位產生衝擊,任何族群皆受影響而無例外。防疫有許多層面,從中央到地方人人努力建設,希望能超前部署以因應後疫情時代的來臨。但是,無論是交通建設還是產業轉型,許多新生活不會一夕之間成為日常,對於某一族群來說這些建設更是極有可能永遠不會使用到。這個族群,他們不是剛踏出校門的青年,也不是努力養家的壯年,而是那些習慣於公園聚會的老人們。疫情之下,銀髮族的生活乍看受到衝擊較少,但疫情的爆發卻讓他們開始害怕,自己原本簡單的生活是否選項日漸減少了?例如,自家巷口的公園使用權是否隨著公衛的要求而萎縮,甚至,在疫情的催化下提前消失。
  
8月下旬,住在市中心彩虹公園旁邊的陳先生過世了。陳先生住在這個地區超過30年,中風30多年的他總是由妻子攙扶到彩虹公園做復健來保持肌力。喪偶的陳太太在治喪後語帶無奈的向鄰居表示,因為丈夫已經不在,她也不會再頂著烈日去公園活動,而考慮去附近百貨公司裡的健身房運動。鄰居不解為何她要特地付錢去加入健身房,但陳太太給出的回應卻超出預想。陳太太發現公園裡的使用者人數暴增,並不是當地的老人增加,而是許多特地騎車而來的使用者。說來諷刺,疫情爆發後當地的老人減少了外出的活動,如果去公園也會戴上不習慣的口罩,但三級警戒解除後,回到公園裡的老鄰居發現自己習慣的位置有了遠道而來的客人,只好「識趣」的讓出寶座,而陳太太少了先生作伴也覺得自己失勢,只能悻悻然的遠離公園。
  
看在年輕人眼裡,有人可能會覺得在公共空間產生地盤的概念十分無趣,但對於住在公園旁邊一輩子的人來說,這幾乎是他所擁有的福利,既是房屋的延伸,也是他生活的重心。但是隨著周遭的開發以及地區發展,支持銀髮族群在地活躍老化的政策卻有實行上的困難。「公園是誰的?」爭議一直都是人文社會的熱門議題,而在這當中,維護兒童使用權是此一議題的主體。以彩虹公園周邊地區為例,自從日僑小學原址陸續興建擁有數百戶的大樓之後,新住戶開始湧入,樓下的公園來了陌生的學齡前兒童,公園在里長的爭取下擺放了罐頭遊具。然而罐頭遊具不受這些孩子家長的歡迎,因此孩子就算下樓放風也鮮少去碰塑膠溜滑梯,老人則是只能看著公園的使用空間變少,束手無策。讓空間變少的塑膠遊具沒有成功討好這些新來的朋友,每天聳立在公園裡毫無功用,於是又開始讓住民思考公園的定位是什麼?目標的使用者是誰?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誰可以說的算?
  
關於彩虹公園的大小事,有一個人可以自豪地說他最懂,那就是被當地居民笑稱「地下里」的呂仔。呂仔一日前往「聖地」5次,早上2次下午2次吃完晚餐再去最後一次,幾乎熟知整座公園的每一朵花草,當然也掌握了所有進出的人。呂仔用來判斷是否為同伴的依據是對方有否繳1000元參加彩虹公園一年一度的中元普渡晚會。彩虹公園的中元普渡晚會通常會在最接近農曆7月15日之前的週末舉辦,上午準備水果請師父來祭拜,到了晚餐則辦桌吃飯並有卡啦OK貨車停在公園頭等著參加者在吃飽喝足後上台高歌幾曲。這樣的地方潛規則打破了實際的城市空間,成為了更簡單的公園使用規則:使用者付費,不論你來自哪裡,只要繳費參加你就是我們的一份子。但是呂仔說的算的時代卻已經過去。
  
呂仔的公園運作法則行之有年,卻在COVID-19出現後不得不畫下句點,熱鬧滾滾的普渡已停辦兩年。與此同時,許多公園的潛在使用者漸漸湧入這個街區。無論是這些銀髮族的孫字輩返鄉,還是鎖定蛋黃區新建大樓的年輕夫妻搬入,許多新世代的人都在這幾年間陸續來到這個地方,而這些人也開始想要表達意見,主導自己的家園。有媽媽想要打掉涼亭趕走遊民,有爸爸希望增加單槓和輪胎方便健身,許多親子真實使用後啟發了他們想要參與公共空間設計的欲求,希望能發展成兒童友善公園。這些年輕人的聲音傳入了呂仔與他的老人同伴的耳裡,滿是無奈。一個公園,使用者的面貌是如此不同,究竟該以誰為主體去進行總體規劃,在賦權兒童的聲浪高漲之中,老人們開始有了危機意識,認為在這場公園保衛戰之中沒有任何的優勢。
  
仔細想想,也許人類優先照料稚子而忽略老人是一種天性,但住在彩虹公園旁35年的老住戶姚家不但沒有忽略老人,甚至以老人為中心過日子。姚家的太太今年春天過世了,在丈夫過世後僅半年就如同追隨老伴一般突然撒手。生前她獨自一人照顧失智症的丈夫超過12年之久,形成老人照顧老人的狀態,而這樣弱勢的夫妻最大的樂趣便是下樓曬太陽。訪問他們兩人生前居住的大樓管理員,管理員語帶懷念的表示兩人很可愛,像是吉祥物一樣會相偕到樓下曬太陽,失智的姚先生會像小孩子一樣重複問他問題,也會誇讚門口的花朵很漂亮。這對像孩子一樣天真的夫妻也時常走到公園裡加入呂仔的聚會,在固定的椅子上聽著呂仔放送附近的八卦。呂仔在姚家夫妻過世後開始思考,那兩個人如果還在,他們會經歷現在疫情所帶來的不便與蕭條,也會遇到完全不認識的人坐走了他們的老位。那兩個走不遠而只能坐在公園裡的大孩子將何去何從?他忍不住想著,老人手中的選項不斷消失,這難道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嗎?
  
拚經濟、拚就業,高雄市的交通革新與產業升級著重在如何吸引年輕人留在這個城市生活。未來會出現5個運動中心、社會住宅與生育托嬰的補助,有好多選項攤在前方等著年輕人歸來。年輕人回應城市,也開始對「亞州新灣區」、「半導體S廊帶」表達高度的興趣,而上工之前首要的任務就是物色一個環境優美的新家。都市加緊開發,在短期內老社區裡大樓愈蓋愈多,遷入的人口也愈來愈多,公園則顯得愈來愈小。隨著當地人口老化與嬰兒的誕生,要如何滿足各年齡層使用是當今不可忽視的議題。重新檢視植栽比例、遊具分配、無障礙設施等等都是市民之間需要協力、合作與公部門串連才有辦法解決。以城市共生的觀點去規劃老社區的空間,免於世代之間的怨懟顯然是一個我們沒有那麼在意,或者衝擊對自己還沒有那麼直接的議題。但何時能將理想轉化為政策,讓更多大孩子與小孩子和平共享這個有限的寶地,仍是未知數。

回頁面頂端